課程架構

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架構設定學生在高中階段須掌握的重要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學校和教師在規畫校本課程和設計適切的學、教、評活動時,須以課程架構作依據。

5.1 設計原則

與《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建議一致,為智障學生而設的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的設計建基於以下原則:

※ 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普通電腦科」及/ 或校本資訊科技課程中已掌握的知識、經驗、技能、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態度;

※ 採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的必修部分,作為本課程的框架,致力求取基要學習,以照顧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

※ 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 確保課程、教學法和評估之間的緊密配合;

※ 提供持續進修、就業途徑及成人生活的銜接安排;

※ 鼓勵跨課程合作,以促進資訊及通訊科技科與其他科目的連貫性;及

※ 考慮在本地教育情境下推行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的可行途徑。

5.2 單元結構及課時建議

表2:課時建議範圍
單元名稱 建議課時範圍
A. 資訊處理 30 - 40%
B. 電腦系統基礎 10 - 20%
C. 互聯網及其應用 35 - 45%
D. 基本程式編寫概念(增潤) 0 - 10%
E. 資訊及通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5 - 15%

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

第一學年 (學期一)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A-i. 資




1.

描述處理系統內的輸入、處理、輸出周期的基本概念及儲存程式的需要

1.1

能理解處理系統的輸入輸出週期的概念

1.2

能理解儲存程式的需要

1.3

能掌握儲存程式的方法

2.

識別及檢視資訊系統的各個部件

2.1

能識別及檢視資訊系統的各個部件

3.

區分各種處理資訊的過程

3.1

能理解處理資訊的過程:數據收集à組織à分析à儲存à處理à傳輸à演示

3.2

能區分各種處理資訊的過程

4.

瞭解數據與資訊兩者之間的差異,辨識圖像、音效、視像、文本等不同種類的數據

4.1

能辨識圖像、音效、視像、文本等不同種類的數據

4.2

能分辨數據及資訊

4.3

能將數據變成資訊

5.

界定資訊時代,討論知識型社會中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5.1

能辨識何時需要資訊

5.2

能尋找資訊

5.3

能把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資訊或知識

5.4

能以正面的態度運用資訊

5.5

能尊重資訊的原創者

5.6

能關注資訊科技的更新及發展

B-i





1.

解釋電腦系統硬件的功能,如輸入及輸出設備、中央處理器、匯流排系統、主要及輔助儲存設備

1.1

能初步描述電腦各系統硬件

1.2

能描述電腦輸入裝置的功能

1.3

能描述電腦儲存裝置的功能

1.4

能描述電腦輸出裝置的功能

2.

解釋中央處理器(CPU)及其部件的結構和功能

2.1

能描述中央處理器(CPU)及其部件的結構

2.2

能描述中央處理器(CPU)及其部件的功能


第一學年 (學期二)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B-i





3.

簡述單一處理器上的提取─譯碼─執行周期及儲存的各個步驟,並描述各部件、寄存器及匯流排在整個機器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相互關係

3.1

能初步描述單一處理器上的提取─譯碼─執行周期及儲存的各個步驟,並簡述各部件、寄存器及匯流排在整個機器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相互關係

4.

描述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及快取記憶體的功能及特性,並認識記憶體的大小、記憶體位址、字長與電腦作業表現之間的關係

4.1

能初步描述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及快取記憶體的功能及特性

4.2

能比較記憶體的大小

5.

描述輸入及輸出設備的特點、優點、缺點及其應用;因應特定情境,解釋所選用的合適設備來收集和顯示資訊

5.1

能使用拍掣/輕觸式螢幕/電子筆

5.2

能使用輕觸式螢幕/鍵盤/滑鼠輸入資料,並用打印機列印資料

5.3

能分辨何時使用鍵盤或滑鼠

6.

從隨機存取或順序存取、設備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數據傳輸率及儲存容量等方面,描述各種儲存設備的功能特性

6.1

能初步描述不同儲存設備的功能特性

B-ii



1.

瞭解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的功能,以及硬件、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及用戶之間的關係

1.1

能指出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的功能

1.2

能挑選適當的應用軟件

1.3

能簡單說明硬件、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及用戶之間的關係

第一學年 (學期三)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C-i









1.

界定及比較局部區域網絡(LAN)及寬廣區域網絡(WAN)

1.1

能指出何謂局部區域網絡(LAN)及寬廣區域網絡(WAN)

1.2

能比較局部區域網絡(LAN)及寬廣區域網絡(WAN)的差異

1.3

能連接到局部區域網絡(LAN)及寬廣區域網絡(WAN)

2.

討論網絡所提供的一般服務

2.1

能描述網絡所提供的一般服務

C-ii







1.

制訂有效策略,運用搜尋器在萬維網上搜尋特定資料,並能批判地分析資料來源

1.1

能分辨瀏覽器的圖示

1.2

能瀏覽特定網頁

1.3

能瀏覽特定網頁的不同部分

1.4

能確定搜尋資訊的主題

1.5

能利用搜尋器搜尋特定資訊

1.6

能使用不同的搜尋器搜尋資訊

第一學年 (學期四)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E-i



1.

討論互聯網上資訊自由的好處和壞處

1.1

能指出互聯網上資訊自由的好處,如更方便、快捷獲得資訊,資訊普及化等

1.2

能指出互聯網上資訊自由的壞處,如錯誤訊息容易廣泛流傳;侵犯版權問題等

2.

從數碼隔閡、性別公平和殘障人士的存取,以及從地區和全球角度,討論資訊及通訊科技的公平使用議題

2.1

能初步區分數碼隔閡 、性別公平和殘障人士的存取問題

2.2

能描述如何促進資訊及通訊科技的公平使用

E-ii. 工





1.

認識如能適當應用,科技革新可給社會帶來進步和更美好的生活;反之,科技革新同樣可給社會帶來破壞

1.1

能簡單說明科技革新可給社會帶來進步,如智能家居帶來的舒適生活;亦可給社會帶來破壞;如有非法份子利用科技進行破壞

1.2

能培養正確應用科技的態度

2.

討論工作性質的改變,例如:工作監察、遠程通勤、工作時間、虛擬組織,以及在商業上移除國家和國際之間的壁界

2.1

能描述長期使用電腦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如對視力及骨骼的影響

2.2

能描述預防長期使用電腦所帶來健康問題的方法

3.

辨別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對健康造成的威脅;建議在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時,實踐良好的人機工程學

3.1

能描述長期使用電腦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如對視力及骨骼的影響

3.2

能描述預防長期使用電腦所帶來健康問題的方法

4.

關注個人沉迷互聯網活動所引致的後果

4.1

能描述沉迷互聯網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影響正常社交生活

4.2

能避免沉迷互聯網活動

A-v. 資


1.

建構及設計一個融入多媒體元素的演示

1.1

能分辨演示軟件的圖示

1.2

能進入演示軟件內,分辨「開啓檔案」的圖示

1.3

能進入演示軟件內,分辨「儲存檔案」的圖示

1.4

能開啓指定檔案

1.5

能儲存簡報

1.6

能插入新的投影片

1.7

能刪除投影片

1.8

能更改投影片的次序

1.9

能更改簡報的背景顏色或圖案

1.10

能在簡報中加入動畫

1.11

能在簡報中加入聲效

1.12

能在簡報中加入藝術文字

1.13

能以點列形式演示內容

1.14

能在簡報中插入圖像

1.15

能在簡報中加入影片

1.16

能有計畫地組織簡報及運用簡報進行演示

第二學年 (學期一)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B-ii.系


1.

簡述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描述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統,並說明各系統的差異及應用

1.1

能使用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

A-v. 資


1.

建構及設計一個融入多媒體元素的演示

1.1

能分辨演示軟件的圖示

1.2

能進入演示軟件內,分辨「開啓檔案」的圖示

1.3

能進入演示軟件內,分辨「儲存檔案」的圖示

1.4

能開啓指定檔案

1.5

能儲存簡報

第二學年 (學期二)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A-v. 資


1.

建構及設計一個融入多媒體元素的演示

1.1

能插入新的投影片

1.2

能刪除投影片

1.3

能更改投影片的次序

1.4

能更改簡報的背景顏色或圖案

1.5

能在簡報中加入動畫

1.6

能在簡報中加入聲效

1.7

能在簡報中加入藝術文字

1.8

能以點列形式演示內容

1.9

能在簡報中插入圖像

1.10

能在簡報中加入影片

1.11

能有計畫地組織簡報及運用簡報進行演示

A-iv.










1.

運用文字處理工具,有效地及適當地設計及建立格式化文件或報告

1.1

能分辨文書處理軟件的圖示

2.

轉換不同文件/文本格式,並解釋所選用的各種格式的用途

2.1

能進入文書處理軟件內,分辨「開啓檔案」的圖示

2.2

能進入文書處理軟件內,分辨「儲存檔案」的圖示

2.3

能開啓指定檔案

2.4

能儲存檔案

2.5

能以鍵盤/數字盤/手寫板輸入文字

2.6

能插入文本、圖像

2.7

能刪除文本、圖像

2.8

能複製文本、圖像

2.9

能拖曳滑鼠以選取及移動文本

2.10

能設定字型樣式

2.11

能設定段落格式

2.12

能尋找及取代文本

2.13

能轉換不同的文件/文本格式

第二學年 (學期三)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C-i. 建








1.

闡述網絡所需硬件的功用

1.1

能描述網絡所需硬件的功用,如通訊連結(例如:電話線、光纖等)、數據機(包括:電纜數據機)、網絡介面卡、網絡連接裝置(例如:集線器、交換器及路由器)等

2.

以速度、成本、安全性及可用性來比較一般連接互聯網的方法

2.1

能描述一般連接互聯網的方法

2.2

能比較一般連接互聯網的方法

3.

了解通訊軟件及通訊協定的需要

3.1

能應用即時通訊軟件

3.2

能了解即時通訊軟件的需要

4.

描述數據如何在互聯網上傳輸,了解互聯網協定(IP)、畫一資源定位(URL)、網域名稱系統(DNS)及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的概念

4.1

能簡單描述互聯網協定(IP)、畫一資源定位(URL)、網域名稱系統(DNS)及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的概念

4.2

能運用電腦互聯網協定(IP)、畫一資源定位(URL)及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

E-ii. 工





1.

辨別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對健康造成的威脅;建議在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時,實踐良好的人機工程學

1.1

能描述長期使用電腦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如對視力及骨骼的影響

1.2

能描述預防長期使用電腦所帶來健康問題的方法

2.

關注個人沉迷互聯網活動所引致的後果

2.1

能描述沉迷互聯網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影響正常社交生活

2.2

能避免沉迷互聯網活動

第二學年 (學期四)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E-iii. 知


1.

了解知識產權及版權的基本概念

1.1

能描述使用合法軟件的重要性

1.2

能指出不應抄襲別人的作品

2.

知道開放源碼軟件及非開放源碼軟件的分別

2.1

能描述開放源碼軟件及非開放源碼軟件

2.2

能分辨開放源碼軟件及非開放源碼軟件

3.

從用戶和軟件開發商的角度出發,辯論不同的軟件許可方式的好處及風險,例如免費軟件、共享軟件、開放源碼軟件及版權軟件

3.1

能區分免費軟件、共享軟件、開放源碼軟件及版權軟件

4.

敘述侵犯軟件版權及互聯網上盜版的行為

4.1

能描述侵犯版權行為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如人們盜取影音產品這行為會減低投資者投資影音產品的意欲

4.2

能養成確認資訊來源的習慣

5.

意識可減少數碼財產被知識產權盜竊的方法

5.1

能描述減少數碼財產被知識產權盜竊的方法,如數碼水印、數碼簽署

6.

瞭解在香港侵犯版權(尤其是與教育有關的侵權行為)可引致的法律後果

6.1

能指出在香港侵犯版權為非法行為

6.2

能簡單描述在香港侵犯版權(尤其是與教育有關的侵權行為)可引致的法律後果

A-ii. 數







1.

從數據分級組織中辨別數據、記錄、欄、檔案、資料庫

1.1

能從數據分級組織中辨別數據、記錄、欄、檔案、資料庫

2.

解釋如何組織、儲存及提取記錄。說明直接存取和順序存取兩種檔案存取方法的優點、缺點及其應用要點

2.1

能描述如何組織、儲存及提取記錄

2.2

能區別直接存取和順序存取兩種檔案存取方法

2.3

能指出直接存取和順序存取的優點、缺點

3.

討論數據控制的重要性

3.1

能描述何謂數據控制

3.2

能描述數據控制的重要性

第三學年 (學期一)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A-iv.










1.

描述和使用試算表的基本功能來解決問題

1.1

能分辨試算表軟件的圖示

1.2

能進入試算表軟件內,分辨「開啓檔案」的圖示

1.3

能進入試算表軟件內,分辨「儲存檔案」的圖示

1.4

能開啓指定檔案

1.5

能儲存試算表

1.6

能輸入和修改資料

1.7

能刪除資料

1.8

能複製資料

1.9

能插入列或欄

2.

運用試算表示範數據操作的技術

2.1

能把資料排序

2.2

能從圖表中得知簡單數據資料

2.3

能製作圓形圖、折線圖、棒形圖

2.4

能利用簡單公式計算加數

3.

運用樞紐分析表(及樞紐分析圖)和「假設」情境應用試算表作數據分析工具

3.1

能輸出一組數值中的最大值

3.2

能輸出一組數值中的最小值

3.3

能輸出一組數值中的平均值

3.4

能應用試算表作數據分析工具

B-iii. 電


1.

比較不同類型電腦的特性

1.1

能初步區別不同類型的電腦

1.2

能比較不同類型電腦的特性

第三學年 (學期二)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B-iii. 電


1.

比較不同類型電腦的特性

1.1

能初步區別不同類型的電腦

1.2

能比較不同類型電腦的特性

C-ii







1.

制訂有效策略,運用搜尋器在萬維網上搜尋特定資料,並能批判地分析資料來源

1.1

能列印資料

1.2

懂得尊重知識版權,能正確引用非原創的網上資訊

1.3

能以正確及謹慎態度進行網上交談

1.4

能開啓及閱讀電郵

1.5

能下載及閱讀電郵中的附件

1.6

能在電郵中加入附件

1.7

能編寫及傳送電郵

C-iii. 初




1.

練習超文本標示語言(HTML)的基本建構,明白其作為解決跨平台議題的方法

1.1

能初步描述HTML架構

1.2

能初步分辨文字外觀標記

1.3

能初步分辨段落格式標記

1.4

能初步分辨插入物件標記

1.5

能初步分辨表格標記

2.

使用超文本標示語言或網頁創作工具設計及建構網頁,以供預期讀者瀏覽,並且把網頁上傳至萬維網

2.1

能開啟網頁製作軟件

2.2

能設定網頁背景顏色

2.3

能設定文字顏色

2.4

能輸入及設定網頁標題

2.5

能輸入及設定內文標題

2.6

能在網頁中插入圖像

2.7

能在網頁中插入背景音樂

2.8

能在網頁建立超連結

2.9

能上載網頁到互聯網

第三學年 (學期三)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C-ii







1.

辨別適合在網頁上使用的圖形、音效及視像檔案格式;運用插件及播放器播放網上找到的多媒體元素

1.1

能辨別適合在網頁上使用的圖形、音效及視像檔案格式

1.2

能運用插件及播放器播放網上找到的多媒體元素

2.

應用不同網上服務,例如檔案傳輸協定(FTP)、遠程登入、網上交談、論壇、新聞組及電郵

2.1

能應用不同網上服務,例如網上交談及電郵

3.

闡述流式傳輸技術的概念及其在話音郵件、視像會議及網上廣播等的應用

3.1

能製作話音郵件,進行視像會議

4.

重視及評鑑互聯網發展對社會上各種活動的影響

4.1

能評鑑互聯網發展對社會上各種活動的影響

第三學年 (學期四)

課題

 

學習重點

 

學習成果

A-i. 資




1.

瞭解數據與資訊兩者之間的差異,辨識圖像、音效、視像、文本等不同種類的數據

1.1

能辨識圖像、音效、視像、文本等不同種類的數據

1.2

能分辨數據及資訊

1.3

能將數據變成資訊

2.

界定資訊時代,討論知識型社會中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2.1

能辨識何時需要資訊

2.2

能尋找資訊

2.3

能把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資訊或知識

2.4

能以正面的態度運用資訊

2.5

能尊重資訊的原創者

2.6

能關注資訊科技的更新及發展

E-iv. 網





1.

從用戶角度認識互聯網可能存在的保安威脅

1.1

能描述互聯網可能存在的保安威脅,如病毒、蠕蟲及木馬程式、間諜軟件、未經授權存取、攔截、拒絕服務(DoS)攻擊等

2.

示範如何使用保安應用軟件防範自動入侵

2.1

能描述保安應用軟件的重要性

2.2

能簡單說出常用保安應用軟件,如瀏覽器的保安功能,防火牆和抗電腦病毒軟件等

2.3

能使用保安應用軟件防範自動入侵

3.

討論網上潛在的私隱威脅,並建議保護私隱的方法

3.1

能簡單說明網上潛在的私隱威脅,了解構成侵犯私隱行為的途徑,如竊聽、黑客入侵、仿冒詐騙、濫發郵件、垃圾電郵等

3.2

能描述保護私隱的方法,如使用匿名及密碼的方法

4.

認識防止竊聽及資訊阻截的資訊加密技術

4.1

能簡單描述防止竊聽及資訊阻截的資訊加密技術,如數據加密的基本概念

5.

解釋如何利用身分鑑定及授權程序來控制網上資料的存取

5.1

能簡單說明身分鑑定及授權程序,如雙重認證

6.

瞭解電子交易所採用的保安措施

6.1

能簡單說明電子交易所採用的保安措施,如SSL保密插口層

7.

意識保安措施的最新發展

7.1

能簡單說出保安措施的最新發展

 

更新日期: 2012年4月30日